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Kent.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GKent.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ne 5, 2022

季报分析 | GKent 4Q22业绩探讨

GKent在2022财政年末季意外交出亮眼成绩,营收和净利分别取得1亿1960万令吉和1469万令吉,单季表现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根据管理层指出,盈利大增得益于基建业务终于完成交托轻快铁第二路线 (LRT2) 的延伸工程以及布城医院项目。除此之外,水表业务也录得5536万令吉的营收和1195万令吉的税前盈利,为公司持续作出重要贡献。GKent在这一季度的业绩超出市场预期,似乎并没有受到去年10月份脱售持有轻快铁第三路线 (LRT3) 项目联营公司的MRCBGK50%股权而打击盈利,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已经受控,市场需求恢复活跃,GKent的营运状况和产能效率也大为改善,目前手头上累积的水表订单就已超过7500万令吉,估计接下来的季度将保持稳健增长。

另一方面,GKent有份斥资、并负责设计和建造其姐妹公司Johan旗下Dynacare的手套厂房工程进度达到10%,其中首两条生产线已经开始运作,接下来四条生产线将在几个月后启动。值得一提的是,GKent在去年曾透露这间手套厂在全面投产后共有42条生产线,但从近期本地手套业者四大天王的表现来看,手套领域已经供应过剩,客户需求尚未恢复正常,因此手套行业的前景非常具挑战性。我猜测Dynacare的制造业务有可能会展延全面启动42条生产线,仅是小规模运作来应付现有合约而已。

在完成脱售LRT3联营股权后,GKent表示希望为拥有数字科技,如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公司创建一个策略投资平台,可为公司提供进入新领域的增长机会和潜在商机。于是去年底GKent就和马来西亚数字经济机构 (MDEC) 签署了为期三年的谅解备忘录,合作投资高成长的科技公司,以促进我国科技生态系统的发展。GKent为此将成立一个投资部门,为本地和区域科技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包括技术专业知识和市场机会。而MDEC也将物色其他投资者加入,包括推动风险投资等,并在估值、指导和市场机会等方面提供协助。

从水表业务跨足到铁路系统,再从进军手套领域后又盯上数字科技,这些年来GKent总是野心勃勃,喜欢跟随市场热潮来插上一脚,但是管理层却眼高手低,缺乏远见和针对性的策略恐怕将会耽误公司的发展潜能和增长机会。GKent最大的本钱就是拥有令人称羡的现金储备,截至5月底共有2亿8337万令吉,相等于总资产之33%左右。或许GKent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最适合公司长期发展的务实目标,如何整合业务来改善现有资源使用效率,以及善用现金来创造更可持续性的投资回报和实际盈利。

Sunday, April 4, 2021

GKent也进军手套领域了

1月份曾特地写文章来推敲GKent的发债计划,如今答案揭晓了,原来是GKent准备出资1亿令吉来购买主席丹斯里陈溪福持有的另一间上市企业 - Johan旗下子公司Dynacare的40%股权,借此机会进军手套和其它医疗品制造业务。目前Dynacare暂未有任何实质业务,GKent在完成认购后,将会负责手套厂房工程的设计和建造,总值高达6亿2410万令吉,预计两年内完成并在2023年7月31日正式投运。

Dynacare刚刚在3月29日完成买卖协议来收购位于霹雳州红土坎工业园、面积达71,980平方米的租赁地皮。Dynacare将安装和测试42条手套生产线,总产能为120亿只手套。第一条生产线将在今年8月投入生产,年底前则有6条生产线全面投运,其它36条生产线将在2022年和2023年分阶段启动。GKent也披露假设工厂全面运营42条生产线,按每100只手套的5.50美元平均售价计算,估计可获得24亿令吉的收入。

GKent相信这项投资可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因为手套业务是可持续性的领域,不受经济周期影响。如果一切顺利,业务多元化至手套行业将为公司盈利带来25%贡献或更高。有人认为如今GKent进军手套领域已太迟,因为新冠疫苗都已开发成功并展开大规模接种活动,而且手套厂商不停在增产,加上其它行业的公司竞相加入手套领域分一杯羹也加剧竞争,普遍认为接下来几年手套将面临供应过剩的状况。然而长期而言,新冠疫情大爆发也确实导致世界各地面对医疗系统吃紧或崩溃,或许可以让各界终于意识到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升这一方面的基建和设备。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就认为,虽然很多人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新冠疫情,但现在却是时候讨论如何为下一场大流行病的到来做好准备了。他强调,新冠疫情激发出的创新实践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应对下一场疫情,也有助消除很多全球性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登革热、狂犬病等等。面对新冠疫情,他表示继续改善疫苗开发系统至关重要,这将帮助人类继续适应不断变化的病毒,从而彻底总结这场大流行病,并为下一次新型病原体的出现做好准备来改善人类对所有传染病的应对,最终加快全球卫生的进步。由此可见,医疗这一板块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继续研究和开发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仅仅这一次的新冠疫情而已。

话说回来,早几年GKent曾扬言在短期内把水表业务的收入比重从20%提高至50%,长期再进一步提高至75%,以弥补本地铁路建筑领域疲弱的影响,然而这一目标并未兑现。截至2021年1月底的最新业绩,水表业务的贡献也只得49%,这还是拜建筑业务收入对比两年前下降一半才取得的数据。另外,GKent的这次参与纯属投资决定,并没过问手套业务的日常运作,因此新业务表现如何将赖于Johan和Dynacare的执行能力和生产效率。

GKent原有业务表现平平不过现金充裕,若这项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可观回酬也不失为一笔划算交易,何况拿下建设手套厂房合约也得以提振低迷已久的建筑订单量,在接下来两年可为公司创造清晰的盈利能见度。

Monday, January 18, 2021

GKent的发债计划

最近GKent作出宣布拟发行最多6亿令吉的回教债券Wakalah和回教中期票据,筹资用途将用在营运成本、资本开销和再融资。根据资料显示,回教债券Wakalah和回教中期票据的发行量最高是1亿令吉和5亿令吉,分别为期7年和30年。 

这则新闻有点让人意外,因为GKent给外界的印象就是资金充沛,负债不高。也因为闲置太多现金的关系,所以这些年来GKent不断在回购股票,目前库存股占比都累积至6.77%了。此外,国内基建领域疲软已久,而月初马新两国公布正式终止隆新高铁对行业来说更是坏消息。由于大马国债不断在增加,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以及为了扶持经济而推出的庞大刺激配套,导致国盟政府捉襟见肘,财政空间极为有限,相信很难在短时间内重推大型基建。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GKent却宣布发债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而且6亿令吉的融资数额还高过GKent的现在市值哪。

这里就想推测GKent发债的两种可能性。

早前有新闻报导,第三轻快铁 (LRT3) 的17家承包商和顾问公司联合致函给政府,向国家基建公司追讨逾7亿令吉欠款,若加上2020年12月完成的工程,总共拖欠超过10亿令吉。不过大马基建公司非执行主席达祖丁却作出否认,声称截至2020年10月2日,其公司已经支付34亿7000万令吉给项目总承包商 - 由MCRB和GKent组成的联营公司 (MRCBGK) 。对此MRCBGK就出来澄清,大马基建公司在10月支付的款项只是到6月底的工程而已,上述提及的逾7亿令吉是7月至10月的工程,MRCBGK甚至已经预先支付超过2亿令吉以确保工程能够持续下去,至此事件也就成了罗生门。

目前来看,我不肯定GKent举债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联,而截至2020年12月底,LRT3也仅完成45.8%而已,原本预计此项目会在2024年竣工。达祖丁就透露,由于新冠疫情波及导致众多基建工程多次展延,加上大马基建公司本身也面对现金流管理课题,因此LRT3能否如期完工也成了疑问。

另一边厢,GKent在去年的年度股东大会简短表示管理层正在物色收购欧洲或亚洲的相同领域公司。有意思的是主席也在最新年报里认为目前的不寻常情况会造成一些公司或资产掉价,或出现可以进行并购活动的机会。因此以目前最新进展来推测,GKent举债的另一可能就是已经相中收购目标了,也许现在就已经进入最后谈判阶段。

上述的两个可能情况会影响不一样的企业内在价值:前者是涉及GKent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基建项目可持续性,后者是运用财务杠杆来扩大公司业务和攫取发展机遇。GKent在打什么算盘,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Sunday, December 15, 2019

解读GKent的股票回购

自从去年大选结果出炉后GKent的股价就节节败退,惨遭投资人激烈抛售,其董事局也应变神速,提出回购股票计划的建议,寻求股东批准回购最高10%的股票,这是公司面对过度投机时所采取的防守措施,特别是在股价被低估时,能够尽快稳定市价以及投资人信心。然而一年多时间过去了,GKent还在继续回购股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究竟其执行效果如何?
从上图股价走势来看GKent最高也只是冲到RM1.60,更多时候是处于底部,尤其是去年尾更是跌破RM0.80。股价表现一蹶不振,主要还是因为业绩受到LRT3工程中止的影响而打击盈利,这也表明虽然GKent在这段期间非常积极地回购股份,至目前为止已经买回了4.63%,但对扶助股价却没有起到太大成果,因为这一年多以来GKent的盈余表现并没有持续增加,反倒是退步了。虽然如此,如果以长期持股者而非短线交易者的角度来看待,GKent回购股份的举动应该受到欢迎的。

首先我们用数据来说话:GKent原本在外流通股份有5亿6327万股,而GKent在这一年多已经动用2760万令吉来回购2608万的股份,平均值为RM1.058。假设我们拥有GKent的2816万股,持股比重将从一年多前的5%增加到现在的5.24%,因为流通在外的股数减少了。反之如果GKent以相同金额在RM2.00的部位回购股票,最多也只能回购1380万股而已,而我们的持股比重也只是稍微提高至5.13%。因此,投资人应该对疲弱不振的股价感到高兴,因为随着回购数量增加、成本降低,对于继续持有股权的投资人来说,其实更加有利。

第二点更加能作证上述论点:假设GKent在2020财政年的净利是5000万令吉,那在股价较低的状况出现时,属于我们的部分盈余 (5000万令吉乘以5.24%等于262万令吉) ,将比股价较高时,多出5.5万令吉。而且相较于股价较高的股份回购,我们在之后所拥有的股份,也将享有更多的市场价值,主要是因为每股净利提升导致本益比变化的关系。

第三点,从股东的角度出发,公司不断回购股份会减少公司的现金,甚至因此可能错过其他有潜力、回酬率更好的投资方案。然而看回GKent的财务表,今年次季其净现金部位对比一年前的3亿199万令吉虽然下降了46.71%,但仍然持有1亿6092万令吉的现金净额,证明GKent在事业的营运及流动性方面依然保留充裕的现金储备,而非通过举债用来回购股票。此外,如果股东不认同公司的看法和决定,大可趁此机会脱售手中的股票。

最后,能判定GKent回购股票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还是要视其未来的盈余能力,如果股份的回购成本,没办法低于其内在价值,对于长期持股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然而GKent的股东权益不因股份回购和派发股息而降低,每股净资产从一年前的RM0.87增长至今年次季的RM0.9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回购股票对于优化股东权益还是奏效的。

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9

GKent | 两大利好加持水表业务

GKent的最新业绩表现平平,按年比较营业额下跌13.5%至9772万,主要原因是基建业务的贡献仅来自两间医院建筑工程,以及轻快铁第三干线 (LRT3) 则要等到今年末季才重启。另外,水表业务的海外订单减少也影响了预期销售表现,因为企业本期望水表和水务相关业务的贡献比例提高至50%,不过现在半年都过去了,水表业务的营业贡献比例也才33%而已。两大业务营收不利导致了企业整体净利按年大跌55.0%至1105万。

然而GKent在近期内却获得两大利好加持。首先,GKent在7月份就公布与美国科技与制造公司Honeywell签署长期授权协议,获后者许可为V100和V110的C级容积式水表制造高精准水表测量组件。根据文告,GKent目前进口Honeywell精密测量组件和寄存器,然后与自家制造的黄铜外壳组装。签署这项新协议后,GKent如今可以制造测量组件和黄铜外壳、将这些部件组装成完整水表,并且获准以GKM商标和George Kent品牌独家销售到26个地区,其中包括在亚洲的15个新售点,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增长机会以扩大水表业务。该协议也包括转让有关机械和工具,目前正有条不紊的展开生产设备转移至GKent基地的前期工作。

这项协议对GKent的水表业务发展来说是重要里程碑,因为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控零件的供应链,以应对国内外需求和降低生产成本。而根据最新的财报资料显示,GKent设在蒲种的17英亩厂房每年可以制造300万个水表,但去年的产能使用率仅80%,因此企业可以无须再投入额外资本开销之下拥有足够产能空间来消化更多的水表订单。

除此之外,GKent在新闻稿里透露智能水表解决方案 (Smart Meter Solution) 于9月获得雪兰莪水务局颁发一项供应和安装5,540个水表的新合同,测试为期半年。这也是自去年GKent宣布进军智能水表新领域以来,成功赢取的第一份智能水表合约。如果这项合同表现达标,这绝对会是GKent在国内进行智能水表改革的成功踏脚石,并进一步催化未来获利能力。

纵使国内铁路建筑领域放缓,不过水表业务增长可期,预计未来会对GKent整体收益贡献更高以摆脱企业表现过于依赖基建工程,从而让企业本身回归其最擅长的水表制造专业领域。

Monday, March 25, 2019

GKent的现金部位

先来看看《彼得林区选股战略》的第十三章:一些著名的数字,其中一段的主题是《现金部位》,以下为部分描述:

不过,如同我在前一章所提,根据年报资料显示,福特汽车每股可以分到16.3美元的现金净值,换句话说,我手上持有的每一股福特汽车股票,账面上都有16.3美元的红利,这真是一笔令人惊喜的隐藏折扣啊。

这笔16.3美元的红利足以让事情彻底改观。这意味着我用38美元的价格买进福特汽车的股票,事实上只花了21.7美元 (38减去16.3) ,分析师预估福特的汽车业务平均每股可以赚进7美元,以38美元的股价来计算,本益比是5.4倍,而如果用21.7美元来计算,就只剩下3.1倍。

不管是不是景气循环股,3.1倍的本益比都是一个迷人的数字。

按照上面的解释,我也来研究GKent的现金和本益比。

截至2019年1月底,GKent所拥有的现金部位总额是2亿6402万令吉,和2018财年现金数字相比下降了2亿4660万令吉或48.3%,最大原因还是全年营业额下跌了1亿8625万令吉。另一边厢,2019财年的负债是6013万令吉,比前一年稍微增加369万令吉或6.5%。将现金总额减掉负债,得到2亿389万令吉,这就是GKent的现金净额。这种现金超过负债的情况非常理想,将2亿389万的现金净额除以GKent目前流通在外的5亿5678万股票总数,平均每股可以分到37仙的现金净值。

如果今天以RM1.09的闭市价格买进GKent的股票,事实上只花了RM0.72 (RM1.09减去37仙) 。GKent的2019财年净利为每股15.25仙,以RM1.09的股价来计算,本益比是7倍,而如果用RM0.72来计算,就只剩下4.7倍。

4.7倍的本益比是不是一个迷人的数字就见仁见智,但如同我在之前说过的,GKent在2020财年的业绩预计会比2019财年进步,主要得益于LRT3工程会在下半年全速恢复、赢取新加坡公共服务局供应水表合同以及自动抄表今年内推出市场。下一年盈利预计成长,则GKent会获得更多的现金;现金提高,管理层就有望派发比2019财年更高的股息。

对分析员来说,GKent缺乏利好前景,而且又没有让人兴奋的重大事项来刺激股价,因此看淡企业估值。我却认为,最坏时机已经过去,而且GKent的财务状况相当健全,有能力在以后继续扩大水表产能或者展开并购行动。

GKent的本益比偏低,股息率大约为6%左右,加上持有丰厚现金,是股息投资者值得收藏的好股票,但短期之内其股价却缺乏上涨空间。不论是长期还是短期投资人,想买进GKent股份之前都该仔细想一想自己买进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Thursday, January 3, 2019

季报分析 | GKent 3Q19业绩探讨

GKent的第三季成绩不如前期,营业额按年下跌18.5%至1亿355万,净利也滑落28.3%至2055万;按季比较营业额和净利各自减少了8.3%和16.4%。另外,今年首九个月的营业额和净利比起前期也分别下跌28.8%至3亿1625万和8.1%至6667万。与次季的说法一样,管理层表示盈利下跌主要是受到轻快铁第三干线 (LRT3) 重新谈判的拖累。值得庆幸的是,GKent与MRCB组成的联营公司在11月初获得国家基建公司 (Prasarana) 的最新意向书,LRT3工程的合约总值最终定在118亿6000万,项目执行模式也从项目交付伙伴 (PDP) 改为固定价格合同 (Fixed Price Contract) 。除非合同获得批准延长,这项工程会在2024年2月28日完成。管理层在文告里也进一步解释LRT3工程预料会在2019下半年恢复施工并作出积极贡献。

有意思的是,GKent在新闻稿却透露更为明确的未来盈利增长指引。管理层在新闻稿里表示水表业务的订单继续保持强劲,最近企业就连续第四度赢取新加坡公共服务局的合同,从今年2月开始长达半年为该局供应11万个水表。若按照GKent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向交易所报备有关新加坡公共服务局的合同价值来推算,预计这项新合同能为GKent贡献大约4800万的收入。第二个利好是自动抄表 (Automated Meter Reading) 目前在几个州属处于前导测试阶段,预定今年就能做出商业用途。而GKent也正在竞标全国水表更换计划,预料能催化水表相关业务的国内销售。至于建筑业务,GKent也将利用本身铁路系统专业的优势寻求更多区域机会,以及与国际铁路专业公司通过联营伙伴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以进行跨国合作来攫取工程订单。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得知,GKent在2020财政年的业绩会比2019财政年进步,主要得益于LRT3工程将在2019下半年重新作出贡献、赢取新加坡公共服务局供应水表合同以及自动抄表预计今年推出市场。不过分析员却并不买账,认为GKent多项业务下滑和未来订单补货预计减少而看淡企业前景。但不得不忽视的是,GKent在今年首九个月的税前盈利率已经从前期之26.0%提高至28.5%,而第三季的税前盈利率就高达33.5%,在这三年之内仅比4Q18的37.9%逊色。因此有理由相信,以目前GKent在控制盈利率的出色能力,若销售得以保证持续增长,有望带动企业的未来盈利表现。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18

季报分析 | GKent 2Q19业绩探讨

GKent的次季业绩表现逊色,营业额按年下降40%至1亿1293万,不过净利仅微挫3%至2458万;按季比较营业额和净利就分别上涨13%和14%。管理层表示业绩下跌归咎于轻快铁第三干线 (LRT3) 计划遭政府中止以进行重新调整所致,目前相关讨论仍在协商当中,估计会在2019下半年重启。

有感分析员和投资人都把焦点过于集中在LRT3的进展上面,因此本文专门剔除掉LRT3的盈利收益后、公司的营运表现如何。

GKent今年首半年的整体税前盈利是5557万,扣掉LRT3的合资企业收益 (1432万) 后剩下4125万,对比1HFY18调整后的税前盈利则是5449万 (已扣除357万) ,下降了1324万或者24%。接下来就查看公司各部门的业绩:建筑业务调整后的1HFY19税前盈利是3204万,对比1HFY18则是3998万,下降794万或者20%,不过盈利率却从1HFY18的17%提升至1HFY19的22%;水表业务的1HFY19税前盈利是1259万,对比1HFY18的1905万,下跌646万或者34%,而盈利率也从1HFY18的26%跌至1HFY19的21%。由此可见,水表业务表现不济影响了公司的整体获利能力,尤其水表业务的营业额从1HFY18的7416万跌至1HFY19的5980万,减少了1436万或者19%,营收下跌拖累水表业务的盈利表现。

而管理层也早已看破这关键之处,在首季业绩公布后主席丹斯里陈溪福指出,公司将会加大在水表业务和水务相关业务的投资,同时通过并购和合作协议加强营运表现。公司也计划在短期至中期内,将水表和水务相关业务的盈利贡献比例提高至50%,而今年首半年水表业务为整体营业额和税前盈利分别贡献28%和20%。另外,公司也透露已准备就绪进军物联网 (IoT) 领域,期望通过智能水表来推动公司盈利增长。他们也成功研发并即将推出自动抄表 (Automated Meter Reading) 或智能水表解决方案 (Smart Metering Solution) 以提供增值服务给客户。

GKent的基本面依旧强稳,最新季度其现金净值等于每股RM0.54,对比9月闭市价 (RM1.31) 现金项目就就占了股价的41%之高!而除了LRT3工程,GKent还有其他建筑订单有待完成,例如MRT2合约配套和两间政府医院工程。此外,公司其他可持续性收入也包括在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的特许经营权,负责提供水务处理厂的营运和维护。同时Gkent也延续一贯大方派息的作风,随着次季业绩出炉也宣布派发每股2仙的首期股息给股东,支付日期是11月1日。

以目前情势来看,GKent未来投放更多资源至本业 (水表制造) 以减少对建筑业务的依赖是明智抉择,也是无奈之举。第一,水表在本地和出口市场需求均超过供应,而GKent的水表品质是区域首屈一指及领先的业者之一,目前出口至香港、新加坡等地区超过40个国家。第二,国内建筑前景严峻,大型基建项目相续展延或缩减规模都影响了建筑商的现有订单完成进度,LRT3就是最佳例子。

Saturday, July 14, 2018

LRT3工程获批续建,GKent股价飙升

全长37公里的轻快铁第三干线 (LRT3) 是前朝政府在2015年推介的大型基建计划,主要为纾解经济发展走廊和减缓巴生谷地区从巴生到八打灵再也的交通阻塞问题。LRT3预计可以为200万人口服务,每小时一趟载客量高达36,700人。国家基建公司 (Prasarana) 也委任GKent和MRCB为工程交付伙伴 (PDP) 负责LRT3的设计及建筑,也必须承担超额成本和延宕的责任,以确保计划在成本和时限内及时完成。

然而在7月10日,财政部长林冠英发出文告指责Prasarana管理不当预算超支,导致LRT3从最初预计的成本90亿令吉暴涨至314亿5000万令吉,并下令必须大砍整体成本至少60亿令吉以确保该项目符合成本效益和可行性,否则不排除会腰斩LRT3。早在2015年,Prasarana就获得政府担保贷款100亿令吉以资助LRT3。今年3月30日,Prasarana向政府要求额外融资220亿令吉以应付整体成本日益上涨的LRT3工程。

随着这项消息传出,隔天股市GKent和MRCB难逃跌势,GKent股价猛挫8仙,报收RM0.99;MRCB则微跌1.5仙,报收RM0.58。不过我却判断LRT3可能被腰斩的消息被市场错误解读了。首先LRT3工程完成进度达10%,不大可能会立即停工;第二是Prasarana从2月开始就已经检讨和降低成本,第三是政府要求大幅削减成本,没有把话说死。于是很快地我就以RM1.04价位买进以拉低平均成本。

7月12日中午,财政部再次发出文告,经过内阁讨论后批准继续建造LRT3,并将成本从316亿5000万令吉减少至166亿3000万令吉,省下150亿2000万令吉或47%。这项成本包括所有工程费用,涵盖工程合约配套 (Work Package Contracts) 、土地收购、工程管理、顾问费、运作费用和建造期利息。

财政部也在文告中列出,透过6种措施减少及合理化工程成本:
  1. 将42套6节车厢列车,减少至22套3节车厢列车。根据LRT3的可行性报告,22套3节车厢可以应付估计的客流量至2035年,若有必要则会添购额外的3节车厢
  2. 随着列车车厢数量明显减少,列车仓库的建筑面积也可以减少
  3. 以Kelana Jaya轻快铁线为标准,调整轻快铁站的规模及设计,而不是以较大的地铁站规模为标准
  4. 取消五个预估客流量较低的车站建造,直到有需求时才建。这五个站分别是:LienHoe, Temasya, SIRIM, Bukit Raja和Bandar Botanic
  5. 取消一段长两公里的隧道,以及Persiaran HishamuddinShah Alam的地下车站
  6. 减低建筑费,将LRT3的建筑时限从2020年延长至2024年,以减少为了加速竣工而产生额外的赶工费用赔偿
另外,LRT3项目在重新检讨后,GKent和MRCB联营公司将从PDP模式转为固定价格合同 (Fixed Price Contract) 以确保价格固定及不会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合约详情将在日后公布。

这项利好消息迅速刺激GKent和MRCB股价飙升,GKent以全天最高RM1.29收盘,涨30仙或30.3%,触及涨停水平;MRCB就报收RM0.74,涨16仙或27.59%。

有意思的是,某在野政党却评林冠英误导群众,指责削减LRT3工程成本事实上是缩小规模减少开销,与节省成本是两回事。随后Prasarana也发出文告向大众解释,当初在2015年3月30日获得政府发出担保的100亿令吉债劵,实际上只包括工程合约配套、接驳巴士 (90亿令吉) 和土地收购 (10亿令吉),这笔初期成本根本就不足够来完成LRT3计划。

LRT3建造是势在必行的,但成本预算过高则有必要重新检讨以确保成本效益,避免把最终成本转嫁给人民身上,同时政府也能达到开源节流和减少开销的效果。不过,前提是不能牺牲轻快铁的安全保证和服务素质为原则,毕竟这是为人民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公共交通而建,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Sunday, June 3, 2018

浅谈近期大红大热的GKent

全国大选成绩出炉之后有两只被视为政治股跌得很凶,第一个是MYEG,第二个就是我今天想要讨论的建筑股GKent。GKent在大选前5月8日以RM3.94收市,大选后复市的几天一度跌至最低RM1.47,跟着5月30日全球股市暴跌,GKent再次跌到新低RM1.12!最终在5月的最后一天以RM1.20挂收,不到一个月时间股价就猛挫70%之多了!

来看看GKent的股票基本面:截止2018年1月31日其净现金有4亿5447万,或等于每股81仙;净资产也有4亿7578万,或等于每股84仙,现金流方面GKent是绝对没问题的。

GKent有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大型基建、医院工程和水表供应。目前其手握庞大的56亿工程订单有待完成,包括价值45亿的LRT3计划、价值4亿9357万的MRT2以及总值6亿4209万的两间医院建筑工程。当中备受瞩目的LRT3计划是与另一间建筑股MRCB各持五成比例来联营组成,这项大型工程已经在2016年动工,预计在2020年8月就能完毕。截止2018财政年GKent已经从LRT3工程共录取了3亿1388万营收和2320万净利。身为工程交付伙伴 (PDP) 的GKent预料能从LRT3的45亿费用赚取6%的盈利即2亿7000万,扣除已经认账的2320万,还剩下2亿4680万盈利或等于每股43.82仙的净利在未来两年入账。

两间医院预计能在这两年之内完成,以6%赚幅来算的话相等于每股6.84仙的净利。

GKent的水表供应收入方面则相当稳定,占据总营业额之25%,过去五年平均贡献大约2亿5000万的税前盈利,扣掉24%企业税务后一年也有每股3.37仙的净利,三年计算就有每股10.12仙净利了。另外还有一项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污水处理厂联营工程,过去五年平均收益达200万,预计接下来的三年也能贡献1.07仙收益。

从以上净现金、LRT3、医院工程和水表业务的价值加起来,GKent的内在估值是RM1.43,折算30%则是RM1.00,不过这并没包括其他基建项目如MRT2等,因此其内在估值应该会更高。

有几个护城河要素是要知道的:
  1. GKent是国内唯一拥有铁路相关系统专业知识的本地业者
  2. GKent在今年3月获得建筑工业发展局 (CIDB) 颁发五星评级,认可其竞争力和实力
  3. GKent也是大马最大的水表及相关配件的制造和供应商,在大马市场占据约50%份额
虽然说新政府因为国债破兆而腰斩隆新高铁和捷运三号线两项大型计划,其他基建工程如东海岸铁路、金马士-新山双轨铁路等项目也岌岌可危,不过长远来看,若国家要经济发达和成长,未来兴建大型计划肯定是有必要的。而新政府以后的做法是透明化招标肯定能助于减少舞弊、降低成本和招徕符合有关需求和具备有实力的竞争者。

另外不能撇除的就是政治风险,GKent一直被盛传是靠和前首相的裙带关系而得到基建合约的,而这也是投资人抛售股票的最大原因之一。短时间之内GKent和其他建筑股的股价和前景应该还会继续承受卖压,但我相信一旦未来大型基建计划重启,优质的本地建筑股还是值得长期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