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能源.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能源. Show all posts

Sunday, December 26, 2021

关键议员倒戈,拜登提案受挫

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圆满结束,美国和中国出乎意料一起公布《美中格拉斯哥联合宣言》,释放了两国以气候变化为突破口加强双边合作的信号。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1月20日上任后即刻宣布重返《巴黎协定》,显示美国渴望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重新取回主导权和话语权。另一边厢,拜登也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和新能源政策来回应国内越来越频密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飓风、野火、洪水等)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美国也是排碳大国,碳排放量在全球占比约15%左右,仅次于中国,美国因此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为了刺激全美对清洁电力、零排放车辆和更可持续的建筑材料的需求,拜登在今年初宣布了近2兆美元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 (Build Back Better) ,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其中就包括550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通过扩大绿色能源项目税收抵免,减少美国的碳排放,是美国史上最高的应对气候支出,白宫就称这项计划有助于美国在2030年之前碳排量会比2005年水平减少50%。

拜登在11月初出发去格拉斯哥之前签署了规模约1兆美元的基建设施法案后,自然也希望这一回提呈的重建更好未来计划也能获得通过,并作为他和民主党在2022年中期选举亮眼的执政成绩。结果,他的如意算盘却被同样来自民主党的参议员曼钦坚决反对而搞砸了。

目前,民主党和共和党各占参议院50个席位,由于共和党员一致反对法案,因此民主党员必须全数支持,议长兼副总统贺锦丽才能投下关键一票来通过法案。为了满足曼钦的要求,拜登更是花了数月时间来谈判这项计划,但是曼钦突然声明不会支持导致提案通过失败。74岁的曼钦指出,物价上涨和新冠疫情越演越烈,有可能加剧通膨和增加联邦赤字是他无法支持大规模支出计划的重大原因。不过媒体《纽约时报》就作出分析,曼钦之所以反对拜登的计划并不是因为上述理由,而是攸关利益冲突。

曼钦来自西弗吉尼亚州,该州传统能源非常丰富,石油和煤炭等产量非常高,曼钦自己家里就是做煤炭生意的,与这一行业长期有联系。重建更好未来计划旨在推动清洁能源和停止以汽油为动力的车辆,势必会损害煤炭行业。如此一来,一旦法案通过,势必影响到曼钦的生意以及其背后的金主利益,根本就和通膨或国家债务无关!

由于掌握关键一票的曼钦倒戈,重建更好未来计划只能被迫延至明年1月再议。这次提案失败也让拜登遭遇重大挫折,在国内无法推出减碳法案也重创拜登领导全球共同对抗气候变迁的威信。民调显示拜登的支持度持续下滑,假如民主党在2022年的中期选举不利,有可能造成拜登在接下来的执政工作举步维艰。拜登很有可能必须像早前通过的基建法案一样,和共和党或曼钦重新协商,缩减或删除部分支出以换得他们的支持,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次的法案遇阻无疑打击了拜登为气候变迁而作出的竞选承诺,也再次反映了美国政治两极化和党派斗争的现象。

Sunday, September 26, 2021

Favco | 天然气价格上涨带来的启示

Favco的最新季度表现有进步,营业额按年上扬57.2%至1亿5311万令吉,净利也按年增长79.0%至1355万令吉。尽管领域前景依然面对严峻挑战,但Favco目前仍持有5亿8400万令吉的未完成订单,足以支撑未来一年的获利能见度。

唯一一家追踪Favco的MIDF投行就指出重大观点:近期天然气价格上涨趋势有利于Favco在接下来获得更多的潜在订单。

先说说为什么天然气价格上涨如此之猛?一方面,随着经济稳步复苏,对天然气的需求短时间内上升;另一方面,在长期低价和疫情影响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不足,供给跟不上。这种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了天然气价格。第三,为刺激经济产生的美元严重超发,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飙升。另外,世界天然气主要供应国俄罗斯向欧洲市场的供应持续疲软也增添了市场担忧情绪,由于扩大对欧出口意味着要和乌克兰协调更多天然气过境等问题,俄罗斯出于政治顾虑并不愿增加供应(两国之间的关系已严重恶化,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后,乌克兰就切断了克里米亚的淡水供应)。尽管连接俄罗斯和德国的北溪2号已在9月10日竣工,这条重要天然气管道每年可以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不过在其正式投入使用之前,监管部门的审批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预计需要4个月。 

从需求端来看,今年夏季美国全境干旱水力发电受到抑制,持续高温也导致空调使用率提高,拉升电力消耗,提振了天然气用于电力生产的比例。同时,随着疫情过后的工业复苏,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动力来源,天然气的需求量也进一步提升。9月初的刮风艾达也导致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下降。美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占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的10-15%,产量下降显著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天然气供应,也间接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

最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续宣布加快绿色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天然气虽然不比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但作为碳排放排量最少的化石能源,早已成为转型绿色能源的首选过渡能源,承担着国家能源结构转型期间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而作为首选的过渡能源,天然气在战略上的地位逐步凸显,全球天然气资源争夺愈演愈烈。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未来几年天然气的需求量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到2024年全球天然气的需求量可能增长至43000亿立方米。从过去5年的数据来看,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的增量相当于全球增量的43%。

早在几年前,Favco就已经开始积极进入新能源领域(如风力旋轮机和再生能源系统)以在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依然能够争取更多商机,冀望提高自身竞争力之余也能拿下更多国内外订单。如今随着天然气价格上涨,有可能会导致更多上游油气业者展开更多的勘探和钻孔等开采活动,进而增加对起重机和船坞的投资。Favco很有希望在接下来时间内从中受惠,并在未来作出更多的盈利贡献,7月宣布获得价值高达1亿2110万令吉的8项合约就是最好例子了。

Sunday, August 29, 2021

能源转型的必要性

国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员东姑莫哈末道菲认为,未来5年的国际油价预计是每桶55美元至60美元之间。由于全球都面临疫情大流行的严峻考验,国油仍会在油气领域扮演营造生气勃勃的催化剂角色,并承诺继续维持和促进领域增长。他也提及,能源转型已经是全球趋势,而国油的长远计划是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目标,公司将会考量商业可行性来作出合适的再生能源投资。虽然目前油气业前景不明朗,但国油将持续透过提升科技与数码化,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低碳解决方案,并继续推进成长策略,加强公司可持续性,以在能源转型中斩获新的商机。

8月11日,Dialog(7277,主板能源股)发文告宣布旗下子公司和Diyou Fibre (M) Sdn Bhd (DFMSB) 签下备忘录组成特别用途公司,以建立、拥有和营运食品再循环塑料屑化为塑料 (Recycled PET) 粒子,经循环的塑料成品就售予餐饮业客户。这将会是Dialog首次深耕至下游的石化业务。DFMSB在消费再循环已经有超过30年的经验,年产能1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机械式循环物制造商。DFMSB除循环塑料之外,也再循环餐饮与工业包装、建筑、汽车与其他工业的材料。

Dialog的这项投资估计为2500万美元(逾1亿令吉),掌控51%股权。虽然这笔开销和其石化仓储设施的投资相比并不显著,不过这一小步的开头,是寄望能从循环塑料经济中攫取庞大商机,并顺应未来的能源转型议程,开始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ESG) 也纳入长远投资的重要因素。

无独有偶,最近先后对前任审计师KPMG和财经网站KLSE Screener采取法律行动的Serbadk(5279,主板能源股)指出,公司有信心借着去年以1亿5000万英镑(8亿900万令吉)收购的油气精密工程服务供应商Wellahead Engineering Ltd (WEL) ,有望成为国际主要的再生能源业者。Serbadk董事经理兼首席执行员拿督莫哈末阿都卡林表示,再生能源领域拥有庞大的商机尤其是风车农场。他冀望在油气领域有超过30年经验的WEL能够在这个领域探索及确认潜在机会,以找到良好管道渗透这个前景可观的市场。虽然全球经济仍未复苏至疫情前水平,Serbadk已开始制定连串计划,尽可能实现进军再生能源领域。

WEL的总部在英国阿伯丁戴斯,这里是跨国油气公司聚集的重要枢纽,此外英国拥有的风车农场规模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WEL的地理优势有利于行销产品至英国和欧洲市场,并强化Serbadk在北海油田的市占率。北海油田是世界著名的石油集中出产区,介于欧洲大不列颠岛、挪威和欧洲大陆之间,每日生产大约600万桶,世界石油市场约6.4%的供货来源于此。北海原油因其品质高,产量稳定,乃欧洲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因此欧洲原油交易市场多以每桶北海布伦特石油作为市场参考价格。

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评估和进行能源转型,说明全球越来越注重气候变化这个课题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问题小组 (IPCC) 在8月9日公布2014年来关于气候变迁的首份重大科学评估,显示全球气温上升快过预期,预计2030年左右地球表面均温将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1.5或1.6摄氏度,比IPCC在3年前预测的时间提早了整整10年。

联合国警告,2021年必须成为让所有人获得可持续能源的历史性转折点,随着气候变化造成的生存威胁迫在眉睫,每个人都无法承受失败。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个企业都有必要加入能源协定,加强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自主承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现在的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已经升温1.2摄氏度,并且还在上升。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在加速,温室气体浓度处于创纪录的水平,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如果现在不深度削减减碳污染,控制升温1.5摄氏度的上限目标很快变得遥不可及。他强调,2021年后不应该新增燃煤电厂。各国还应停止所有新的化石燃料勘探和生产,并将化石燃料补贴转用于可再生能源。到2030年,太阳能和风能的产能应该翻两倍,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额应该是现在的3倍,以便在本世纪中叶之前达到净零轨迹。

气候变迁带来的影响从极端高温、野火、暴雨到洪水,都只会持续强化,除非我们替自己和下一代选择另一条道路。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呼吁全球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因为很显然接下来的10年就是拯救地球未来的关键时刻了。各国政府除必须放下歧见更紧密合作之外,各大石油公司也有必要放下眼前商业利益,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发挥更大影响力来主导能源转型过程,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广泛使用来促进新能源革命,从而摆脱过去对传统能源的极度依赖,进而创造低碳发展的未来新格局。毕竟地球只有一个,而我们已经没有太多可以浪费的时间来避开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了。

Monday, May 25, 2020

疫情重塑能源格局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对各行业造成了历史性的打击,能源领域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燃料需求都遭到重创,煤炭、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受影响尤为显著。4月29日,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受到各国封锁政策影响,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降低6%左右,创下近70年来最大降幅,全球各国居家令是引发这一需求出现断崖式下跌的最关键原因。此外,今年全球煤电发电量预计同比将下降10%以上,天然气需求则可能下降5%左右。

今年首季全球能源同比下降3.8%,完全抹去了2019年能源需求的涨幅。其中,煤炭需求下降近8%,石油下降近5%,天然气下降约2%。然而,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大约1.5%,成为唯一能保持增长的能源,其在全球发电量中所占的份额预计将猛增。

国际能源署预计,可再生能源今年首季发电量上升3%,占到全球电力供应的28%,较去年的26%出现小幅上涨。报告预期今年该能源发电量将上升5%,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将上升1%,不过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可能会因为停工或无法获得所需设备而放慢建设速度。

国际能源署认为目前要预测疫情的长期影响仍为时尚早,但经过了这番危机,能源行业可能将呈现出与之前完全不同的面貌。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就称可再生能源是最能抵御当前危机的能源,因为无论经济复苏的最终形态如何,可再生能源都将以某种形式继续增长。

按照2008年次贷危机的经验,随着未来经济形势获得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可能大幅反弹,但各国政府可以利用清洁能源技术作为经济复苏的核心力量,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电池技术、氢能和碳捕获技术等,并在这些领域投资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竞争力,引导世界走向更有韧性、更清洁的能源未来。

绿色能源取代化石燃料一直都是大势所趋,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承诺会在未来几十年之内实现100%绿色能源,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9年全球能源供给绿色能源仅覆盖了26%,这意味着广阔的增长空间。

根据联合市场研究公司 (Allied Market Research) 的数据,2018年太阳能能源市场的价值为530亿美元,目前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230亿美元,从2019年到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5%。

实际上,可再生能源的增长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市场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据彭博社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企业能源市场展望》,2019年全球企业通过购电协议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购买的清洁能源总量同比增加了44%,其中大部分由谷歌、面子书、微软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领衔。2019年有23个国家的100多家公司签署了约19.5千吉瓦的清洁能源合同,创下历史新高,这比2018年的13.6千吉瓦有所增加,更是2017年的3倍。

减碳绿色发展也为光伏产业发展创造了空间。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按照2015年《巴黎协定》目标,拟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度以内,2020年至2030年之间全球碳排放量每年需减少2.7%。光伏发电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前已有180个国家制定了光伏政策,光伏产业长期成长空间有望逐步打开。

彭博社能源财经就表示自2008年以来,企业已购买超过50千吉瓦的清洁能源,这些买家正在重塑世界各地的电力市场和能源公司的商业模式。

去年秋天,国际能源署就预测,未来5年世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将增长50%,增加的新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现有的全部电力容量。尽量现在由于疫情导致全球能源需求大降,但疫情同时也给可再生能源带来了抢占市场的机遇。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低廉,所以它们通常可以优先于煤炭和核能之类等其它电力来源向电网输送。在此前OPEC+和美国的石油战中,石油和天然气价格被打压到历史低位,也迫使不少化石燃料公司不得不寻求转型。

在这10年间,太阳能悄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而效率却提高了10倍。据彭博社报道,自2010年以来,太阳能发电成本累计下跌了84%,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太阳能发电可以比化石燃料能源更便宜。

在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地区,太阳能已经是最便宜的发电方式,这或许意味着,能源革命这次真的要来了。毕竟在疫情冲击下,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正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疫情不确定性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复苏缓慢,加之石油价格战可能再度掀起,令油价可能在较长时间维持低位徘徊,传统能源公司投资价值骤降;相比而言,新能源的自主发电特点(人员配置较少)与清洁环保特性更符合疫情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加之各国政府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刺激产业与经济发展,令其呈现更强的发展潜力。

马来西亚自前朝希盟政府上台之后,就积极推动再生能源的增长势头,尤其太阳能光伏产业更是快速成长。能源委员会主席拿督阿末弗兹就透露,大马已成为东盟国家中最大的太阳能雇主。他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产业的增长和对能源的需求持续上升,亚洲是累积光伏装置量最大的区域,约为274.6吉瓦,领先的国家和地区依序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泰国和台湾。

能源、工艺、科学、气候变化及环境部正在制定2035年可再生能源转型路线图,这其中包括了2025年实现20%可再生能源目标的战略和行动纲领,惟至目前为止还不见最终版本公布。前部长杨美盈曾指出,我国需要来自各界投资300亿令吉,以达到2025年20%电力来自再生能源的愿景,为马来西亚提供至少6,000兆瓦的电力。通过太阳能发电项目,国家可以为人民提供更实惠、可靠及可持续的电力,而且我国已了解太阳能比天然气发电成本更低,因此政府预料再生能源的成本将进一步走低。然而截止2019年尾,我国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占比仅4%,只剩下5年的时间追赶剩余的16%,政府还需加大投资和力度才行。

砂拉越能源公司也正在落实加速砂拉越郊区点供大蓝图项目,以期在2025年之后能够实现全砂获得电供覆盖,为砂人民提供可再生、可靠和负担得起的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另外,印尼准备搬迁首都至婆罗洲岛的加里曼丹,砂能源公司有望从中受惠,售卖电流给加里曼丹,甚至成为婆罗洲的电供枢纽来增加砂拉越的收入。

太阳能在我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巨大的市场潜能。不仅领域商机庞大,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多,在500兆瓦配额的大型太阳能项目中就能够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我国已经有基础良好的电气电子业,政府和企业若能配合大力支持和注资相关工业发展,或有望推动再生和干净能源相关科技来进一步开发绿色经济。

Saturday, August 11, 2018

再生能源发展之路

上个月新任能源、工艺、科学、气候变化和环境部长杨美盈作出一个相当重要的公布。根据她指出,政府会终止4家国内独立发电厂 (IPP) 的合约,另外4家IPP还在检讨中。她也透露,全国目前共有逾30家独立发电厂,大部分的合约都是在前朝通过直接颁发方式获得。目前我国的电力供应蓄备率达30%,高于其他国家,而人民每次缴付的电费,也必须缴付有关蓄备率。

杨美盈重申,新政府重视再生能源的政策,强调我国需要可负担、可持续性、可靠及长远性的能源,不能只单单依靠煤炭发电。值得一提的是,6月底国能发出文告宣布,由于燃料和发电成本增加,国内的商业用户在7月1日至12月31日,会被征收每千瓦1.35仙的ICPT (不平衡成本转嫁) 附加费。这主要是因为大马完全依赖从外国进口发电煤炭,其中有63%进口自印尼,24%来自澳洲,11%来自俄罗斯和剩余2%来自南非。而全球煤炭价格却一直在上涨,尤其印尼的煤炭价格自2012年以来突破新高为每吨104.65美元,澳洲的煤炭价格更是高达每吨120美元。

目前,我国半岛的发电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煤炭占了53%,天然气42%,水力发电5%,以及其他形式的再生能源 (RE) 。

前朝政府有顾虑我国过度依赖煤炭发电,一旦国际地缘政治起变化,则国家能源战略将严重受到冲击。另,根据大马能源委员会消息,2018年以后我国的天然气供应将不足以应付发电需求,或许将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它也预测,我国的天然气将在44年后耗尽。水力发电方面,大马半岛的需求远高于东马,但政府却认为半岛已没有发展水力发电的潜能,虽然考虑透过海底电力电缆从东马借点,不过成本过高而作罢。综合上述原因,前朝政府因此认为可考虑发展核能作为替代发电来源之一。不过杨美盈已经明确表示,希盟政府会废除核电计划。

希盟政府开始注重再生能源也许是比较可取的决定。其中,太阳能发电就占了其中68%,这显然得益于我国炎热天气的特征。希盟政府对此也承诺会专注绿色工业和再生能源发展,并放眼将再生能源的发电率从现有的2%提升至2025年的20%,同时减少依赖媒体发电,希望在2020年能减少40%的碳排放量。而在第11大马计划下,则希望在2020年达到208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等于全马电流供应的7.8%或更高,而2016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344.32兆瓦,与目标相距很远。

除了太阳能,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包括生物质能、沼气发电、利用固体废料及棕油果渣来发电,包括将棕油提炼厂剩余的果渣及甲烷气做为发电原料。杨美盈也强调,该部门准备和房地部合作,如何在国内推广垃圾再生能源计划,以更环保方式来处理垃圾,不过此计划仍处于研究阶段。

实际上,我国是全球第三大太阳能光伏电池 (PV Cell) 和模块制造国家,仅排在中国和台湾之后,在2016年出口达111亿令吉,本地采购额也达14亿2000万令吉。我国共有25家太阳能公司,其中5家更是全球10大公司之一。此外,我国也拥有最大的薄膜制造基地,同样也是美国太阳能电池板最大出口国之一。

不过我国发展太阳能却受到竞争激烈和全球贸易战而收到影响,今年初美国就建议针对进口的太阳能光伏征税30%,而7月18日的消息传出印度也跟随美国脚步,建议向从大马和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和模组征收25%关税,为期2年,因认为海外供应对国内太阳能设备制造业者造成重大伤害。这起关税堡垒贸易战也对本地的太能光伏制造与生产商Tek Seng造成直接冲击,逼使其旗下子公司TS Solartech Sdn Bhd自今年第三季起暂停全部生产活动并遣散118名员工。

另一边厢,Cypark在森州Ladang Tanah Merah耗资3亿令吉建设的全国首间综合型废料处理与再生能源场 (waste to energy - WTE) 将会在未来提供20兆瓦生物质和5兆瓦的沼气产能的绿色电力。Cypark是国内再生能源行业的佼佼者,相信在政府政策推动之下,他们会是当中最大的潜在受益者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人民对于再生能源的概念和环保意识还不是相当了解,不过随着近期电费调整加上即将对每月使用超过600个单位电力供应的家庭用户征收6%服务税,也许会引起公众的注意力想想下该如何精明和节省用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