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巴菲特.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巴菲特. Show all posts

Monday, May 5, 2025

巴菲特带给我的启发

95岁的股神巴菲特在日前的伯克希尔哈撤韦年度股东大会上毫无预警宣布,他将在今年底前卸任CEO职务,并交棒给其接班人阿贝尔。虽然有点出乎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毕竟股神年事已高,因此权力交棒是迟早之事,而阿贝尔的多年表现也让股神非常满意。趁着公司股价处于巅峰、现金储备位于历史新高(近3500亿美元)之际,股神毅然退下、把公司投资决策和资产配置交给阿贝尔,想必是他这些年来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决定。

早在投资初期,巴菲特就是我投资股票的学习对象。他的护城河、别人恐惧我贪婪、现金为王等名言让我受益无穷。偶尔遇上迷惘和犹疑不决的时候,我都会找回巴菲特的书阅读一遍,重新梳理想法和思考。其中一本名为《巴菲特的投资原则》简直是我的启蒙老师。当然巴菲特本身是没写书的,唯一一本获得他授权传记的是《雪球:巴菲特传》,书中就详细记载了他的一生和人生历练。有时候,投资股票不仅仅是关乎成功失败,其实也反映投资者本身的人生哲学。而巴菲特之所以取得非凡成功,除了他非常有耐心、自律以及高度专注力之外,最让我敬佩的是股神的态度始终谦卑,他承认曾犯下错误导致投资失利,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学习才会进步。因此,巴菲特很喜欢阅读来锻炼思维能力,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在这个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愿意阅读的人只有少没有多,但巴菲特总是劝导人们要多读书,保持好奇心。股神到了这个年纪都还在保持着求知欲,实在让不少人汗颜,而这也鞭策我不能偷懒,无论人在哪里都要像股神一样坚持阅读习惯。

日后巴菲特退休,从此股市再没股神了,但他已经留下足够多的人生智慧和建议分享让人们继续学习与成长。虽然我们无法复制股神如何投资股票赚大钱,但我们可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态度,滋养我们走向成功之路。如股神所言,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Saturday, March 27, 2021

现金储备

这个月正好是我重返这城市的满一年。工作稳定、收入不错,越少担心本身的投资表现,在生活、工作和健康都兼顾良好,储蓄也有所增加了。资产配置方面也如我想象中发展,股票比例从以前最高80%之上已经回落至现在的72%左右,现金比例则持续累积至18%左右,手上拥有额外闲钱多少让我觉得更加宽心,因为我不太介意囤积现金,未来总是会有更好的买进时机。目前是低利率时代,各国大量印钱来刺激经济,基本上已经是处于资金过剩的状况造成资产价格高企不下,要找到低风险、高增长的投资标的也并不容易。不过一旦市场出现非常客观的折扣,手上资金总是能等到派上用场的机会的,而这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董事长巴菲特的观点。

有别于巴菲特持有大量现金的做法,另一传奇人物 -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欧认定现金就是垃圾(收益相对通货膨胀而言是负值),倒不如借钱购买收益更高的非债务投资资产来获得高回报更好。另一方面,电动车厂商特斯拉在今年1月公布买进了15亿美元的比特币,其首席执行员马斯克声称此举旨在运用那些无需维持在运营流动性的现金进行多元化投资并使回报最大化,尤其当法定货币的实际利率为负时,只有傻子才不会去看别处。

他们三人的观点不用,主要是各自立场和风格不一样。巴菲特是传统价值投资者,进行任何交易都是以经营生意的角度来出发;达里欧创办桥水基金管理1600亿美元的资产,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肯定以追逐利润和回酬最大化为首要目标;马斯克开发电动车和科技公司,自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日常运营和新业务储备,吸金和筹资能力不在话下,自然不会把现金看在眼里。

就我而言,持有现金的目的就是等待低廉买进优质股的机会,因为本身的资产规模小而且资金有限,拼资本的话肯定不如身家丰厚的投资人或大机构有能力来炒作股票。我宁愿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市场恐慌的时候再进场。尤其目前金融市场因为疫情和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水涨船高,我实在没有必要"all in"来执行连自己都无法确定预计回报的投资交易。

当然达里欧和马斯克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目前我国国行利率维持在1.75%不变,但今年通膨率估计是2.5%,这等于今年的现金回报净负0.7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散户和投资者明知股市风险高,但在现金和定存收益非常低的情况之下,别无选择也只能涌入股市寻找更好回报了。我觉得目前我的股票占比正处于很舒适的位置,加上暂时没看到很好的机会,因此反而会趁这段期间偿还更多车贷来降低债务。

也因为采取这样的保守策略,估计今年我的资产组合回酬也只是接近4%而已(这还没纳入未实现利得或损失),主要是因为现金部位大增导致整体收益被拉低,不过市场总是波动的,如何善用现金来改善组合绩效是我今年最大的挑战。

Sunday, August 16, 2020

我国的巴菲特指标

最近马股涨势放缓,媒体也陆续报导股市或崩跌的悲观文章,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其中一则新闻有提及“巴菲特指标”。所谓的巴菲特指标,是指股票总市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率,作为衡量股市估值的最佳市场指标。巴菲特认为,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和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在这个比率偏高时买进股票,就等于是在玩火。美股目前的总市值为34.27兆美元,而美国GDP为19.4兆美元,该指标已经飙升到170%,创下70年高位,显示美股价格已经处于高危水平。

既然有人开始看坏股市,不妨也以巴菲特指标来衡量马股是否达到泡沫警戒呢?

下列GDP取自于统计部门提供的官方数据

2017年:GDP = 1.3兆令吉,马股总市值 = 1.9兆令吉,指标 = 147%
2018年:GDP = 1.36兆令吉,马股总市值 = 1.7兆令吉,指标 = 125%
2019年:GDP = 1.42兆令吉,马股总市值 = 1.7兆令吉,指标 = 120%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GDP = 1.36兆令吉,马股总市值 = 1.5兆令吉,指标 = 116%

单以数字来分析的话,我国的股市泡沫可能性反而缩小,因为自从2018年全国大选成功变天之后,马股走势就已经每况日下,抛开政治因素,外资逐年撤离马股也是主要原因。然而另一组数字也应该值得留意,即是货币流通速度(GDP和M2的比率)也在逐年降低。

货币的流动性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而产生了M1、M2和M3的货币指标。M1代表狭义货币,相当于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M2代表广义货币,相当于M1加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M3相当于M2加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国债、债券、商业票据)。M2既反映现实购买力,也包括潜在购买力,因此研究M2对了解整个国家经济状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下的M2数字取自于国行官网

2017年:GDP = 1.3兆令吉,M2 = 1.73兆令吉,比率 = 0.75
2018年:GDP = 1.36兆令吉,M2 = 1.88兆令吉,比率 = 0.72
2019年:GDP = 1.42兆令吉,M2 = 1.95兆令吉,比率 = 0.73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GDP = 1.36兆令吉,M2 = 2.01兆令吉,比率 = 0.68

货币流通速度每年都在下跌,这表示那些增加的货币没有出现在人们购买真实的商品和服务的实体经济,而是流入了金融领域(股债市场)。这使得尽管货币供应量上升,但是通货膨胀没有反映在物价上,而是体现在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尤其今年在全球央行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以及低利息环境之下,国内外的更多资金纷纷涌入金融市场,反而支撑了股票的快速回升。

以目前国内局势来看,虽然我们还是有面临爆发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但是铁定的是最坏情况已成过去,随着市场重开,下半年经济有望趋稳慢慢复苏。上个星期的股市下跌反而是好事,因为可以缓和股市过热情绪。至于股市会不会再次崩盘重现3月熊市,我的看法是目前股市指数都还没再次创下新高又哪来的股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