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8, 2022

公积金不足的长期隐忧

雇员公积金局指出,因疫情蔓延和经济封锁缘故,导致多家企业不得不暂停营业,严重影响民众收入和生计。为了纾解民众面对的经济压力,政府因此在去年推出i-Citra允许会员提款,使得公积金局20年来首次录得负净缴纳额,高达582亿令吉。虽然公积金局依然保持健康的现金部位,有能力在去年传统公积金户口和伊斯兰户口分别派出6.1%和5.65%的股息率,共支付了567亿2000万令吉。但是根据财政部长东姑塞夫鲁3月份在国会表示,如果政府没有推行公积金3次额外的提款计划,2021年派息率应该是6.7%或相等于额外的54亿令吉可分派给会员。由此可见,会员提款计划不仅对公积金局的投资表现造成影响,也直接牵涉到会员的股息收入。根据资料,与新冠疫情相关计划对公积金会员的存款影响估计为1550亿令吉,其中1450亿令吉是会员从户口内提出,另外近100亿令吉则是降低缴纳率计划。

尽管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和不可预测,不过公积金局仍然取得卓越的财务业绩,这归功于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奏效,使得公积金局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下能够抵御金融冲击,成功取得688亿9000万令吉的总投资收入,比2020年的634亿5000万令吉增加9%。另外,去年总资产为1.01兆令吉,当中37%的投资资产在海外,涵盖所有资产类别,为公积金局的整体回酬提供了稳定收入和增值。

今天的公积金局不再只是管理会员的储蓄以换取回报,同时也在加大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并探讨公私合作推动经济增长。公积金局去年就与两家零工团体签署两项备忘录,以增加和扩大目前没有公积金户口的零工劳动者也能纳入社会安全网。毕竟社会保障也是一项人权,借此机会鼓励他们为了将来退休做好准备。

根据公积金局早前消息,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医疗费上涨等因素,在未来20至30年要退休的人士,至少需要90万到100万令吉的存款。而对于未来几年要退休的人士,大约需要60万令吉才能在首都吉隆玻可以有尊严地退休生活。然而,目前只有4%大马人达到60万令吉的储蓄门栏。根据公积金局截至6月30日的资料,55岁以下的公积金会员总数有1278万人,当中715万(56%)会员的公积金户口少于5万令吉。假设一个人每个人开支是1000令吉,也仅足够维持4年多的生活。另外,662万名会员(52%)储蓄户头少于1万令吉。同时,共有320万(25%)55岁以下的会员户头内少于1000令吉,这样的数据实在令人非常震惊和担忧。

更甚的是,大马在2030年老龄人口的增长势头也比最初预期来得快,原因是我国生育率下滑和寿命增加的情况开始越加明显。预计到了2050年,我国年龄超过65%人口将超过15%,符合老龄国的定义。一旦成为老龄国,政府将面对更多挑战。生育率下降将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问题进而影响经济。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老龄人口增加将导致政府需要拨出更多资源在退休金、医疗保健和老人护理中心计划,特别是各种社会活动和其他设施的支援。

另外,为应付当下全球通膨怪兽,政府对各项补贴支出日益高涨,维持统制品的可负担价格,持续对汽油、鸡肉、鸡肉和电费等提高补贴,导致今年补贴支出暴增300多亿令吉,总额达到777亿令吉,然而这样的补贴机制始终是难以为继的。2023年财政预算案就把社会补贴与援助降低至420亿令吉,主要是政府将会逐步迈向针对性补贴机制以减少国家财务负担。然而这样一来,却有可能造成部分人士的日常开销增加,现金缓冲区继续在收缩,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财务状况。

政府在2023年的财政预算案把自愿缴纳公积金限额从每年6万令吉提高至10万令吉,希望鼓励更多人可以趁机通过加码公积金的方式提高退休收入。一来,公积金派息率较高,适合追求低风险的人士,而且回酬也比银行定存好。二来可以享有更高税务减免。缺点是不能随意提款。对公积金局来说,这项计划可以累积更多资金来弥补去年录得的净负缴纳额,持续扩大投资的覆盖面包括海外市场,设法取得高于预期的收入和回酬来分配所有会员。然而,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退休金叫公积金局大伤脑筋。新冠疫情已经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扩大收入不平等,而不断飙升的通胀导致很多人动用储蓄来购买日常必需品,进一步耗尽中低收入群体的现金储备。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在这一次的财务预算案特别重点照顾到B40和M40群体的原因,降低所得税、一马援助金和各种税务津贴和减免等相信让不少人都能从中受惠。

长期而言,如何通过加强经济基础和结构性改革,以及改善国人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来提高生产力和增加薪资,才是政府最需专注的工作。否则问题还是回到源头,如果老年人没有足够的退休金,而政府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福利支出机制,老龄人士的退休生活实在堪忧,因为不仅会损害个人生计,还会影响我国迈向老龄化的社会经济格局和财政健康。

Saturday, October 1, 2022

2022年9月投资小结

美国鹰派加息遏制通胀的冲击比预期中还严重得多,美联储连续3次会议皆升息75基点,引发美元强势压倒一众亚洲货币。而美国在9月14日公布的8月通胀率为8.3%高于预期,更加坚定美联储即使造成经济衰退也不停止加息的决心导致全球股市剧烈震荡,MSCI亚太地区(日本除外)指数本月就写下12.5%的惊人跌幅,是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使金融市场陷入混乱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马股也无法幸免,富时综指全月狂泻117.42点或7.77%并且失守1400点,最终以1394.63点挂收;富时全股项指数也跌破10000点水平,以9976.86点收市,两项指标都退到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个人组合表现同样糟糕,首9月亏损扩大至-17.06%,未变现累积亏损也提高至-33.28%

在美元走强和全球市场避险情绪高涨的影响下,令吉兑美元汇率在一个月之内就贬值了3.46%,今年已经下跌11.26%,如此跌势实在叫人心惊胆颤。虽然令吉贬值幅度不必日元或英镑兑美元更加差劲,但是在全球中行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增加全球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情况之下,我们也无法像国行和大马政府一样对未来前景保持信心和乐观态度。有鉴于美国升息比预期激进,与大马利率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市场预计令吉对美元汇率会在年底贬至4.80,大马股市因令吉贬值和利率上升而可能进一步低迷。与此同时,当前马股本益比跌破15倍,加上外资持有马股比率截至8月底降至历史新低至20.1%,富时综指或已触底。然而,外围诸多不利因素和恐慌情绪将会冲击大马今年GDP预期增长5到6%的强劲势头。

有感9月份市场充斥太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决定场外观望,没有进行任何交易。

股息方面,这个月收到RM642.22,待领股息增加至RM1,858.68。

10月国内重点将是下周五公布的2023年财政预算案,但估计对市场影响有限。大马8月份通胀率按年冲上4.7%,尤其食品价格始终居高不下。近期大马气象局预测,从11月中旬开始东北季候风将会带来持续性暴风雨,极有可能引发严重水灾,引起国人关注和担忧,毕竟去年底的雪州大水灾和今年华玲闪电水灾的悲剧还历历在目。然而,恶劣的天气预测和水灾风险并未遏止一些政客语出惊人,竟然表示可以一边救灾一边大选。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政客都可以做到像不久前刚驾崩的英女王在位逾70年,一辈子始终为英国恪尽职守,充分展现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然而当看到比英女王大一岁的前首相敦马还在念念不忘想要第三度当相和部分政客不顾民生课题只想越快举行大选的时候,不得不感慨国内又有哪个政党或政治人物是真正的把人民福祉和社会疾苦挂在心上,认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呢?

在此致英女王最大的敬意,一路走好!

Sunday, September 25, 2022

美中竞争加剧,这次延伸至生物技术领域

随着美中在新兴关键技术领域交锋越演越烈,美国对中国出手的最新目标是生物科技产业。美国总统拜登在9月12日正式签署《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行政命令》,为美国生物经济投入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旨在扶持本土生技业进行研发,并为国内创造就业机会、建立更强大的供应链来降低美国家庭的生活成本。此外,也借此机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在制药方面。这项倡议也被视为是对上个月美国政府刚通过的《晶片与科学法案》作出的后续补充。

美国如今依然是全球生物技术龙头,市占率高达40%,其生技研发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近年来此一产业陷入低迷,今年首季美国生技业的创投投资就年减46%。美国的生物技术投资圈仍将今年重点放在更擅长药物推广的成熟企业,而非专注在新药研发的初创企业。全球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Nova One Advisor就预测未来10年亚太生技业成长最快,尤其是印度和中国。

拜登制定这一政策,最大目的就是与不断壮大的中国生技业竞争。该项行政命令细节尚未公开,据悉草案列出了一项促进美国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即利用生物系统创造一系列产品和材料,从新药物、人体组织到生物燃料和食品等。新冠疫情和供应链紧张激起美国制定明确而一致产业链策略的迫切感,mRNA疫苗的快速研发和生产就是近年来美国国内投资最成功的案例。除了医疗保健,美国还将至于推进农业、能源和其他行业的生物制造。过去20年来,随着全球分工细化,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很多欧美和日本制药业都把药品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包括抗生素、维生素、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药物。虽然中国的技术研发能力不如美国,但是基础设施和工艺水平并不比美国差。近年来,中国制药企业已从制造低成本和仿制药转型为更注重新药的创新和研发。如今,创新药占比市场规模占中国制药市场高达55.7%,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占比44.3%。创新药迅速增长为中国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投资,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从2014年的55亿美元上涨到2017年的75亿美元。根据统计,中国生物制药的能力排在全球第三。

中国预计短期内不会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产生威胁,但中国正在迎头赶上。今年5月,中国发改委公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5年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称将打造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实现自立自强。其中提及要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推动生物经济多样化发展。咨询机构Daxue Consulting就断言,北京大举投资生技研发,中国制药业将在10年超越美国。目前中国生技业产值为3800亿美元,当局承诺未来几年要让生技业规模扩大至22兆人民币(约3.3兆美元)。

中国积极推进战略来致力成为生物技术领跑者不得不让美国提高防备和警戒,有必要率先采取措施以免最终会伤害美国在该领域的地位和主导权,而最近一则媒体报道似乎更能印证美国出台生技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就在拜登才刚签署行政令的几天后,媒体于9月17日披露中国一家制药企业昭衍新药在佛罗里达州买下一块面积1400英亩的土地,准备用来繁殖实验用动物和研究。消息传出很快就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担忧,即让中国生技公司在美国运营此类设施是否为明智之举。然而实际上中国生技公司的足迹早已遍布美国,比如中国医药巨头药物康德就在美中两国拥有运营基地、药品生产基地和实验室。不过在这敏感时刻,过度的政治诠释很容易就被放大反而模糊事情的本质。

话说回来,美国早就已经盯上了中国药企。去年12月就传出美国商务部将2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Entity List, EL) ,其中包括部分涉及生物技术的企业,不过传闻很快得到澄清。然而该部门于今年2月初却宣布对33家中国企业加入“未经核实名单” (Unverified List, UVL) ,其中包括CRO(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巨头药物生物在上海和无锡的子公司。实体清单和未经核实名单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差异不同,一旦名列实体清单就是被挡在美国市场之外,如中国的华为和中兴通讯。相比之下,未经核实名单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缺乏足够信息来确认在其先前交易中出口管制产品的最终用途(如进行专卖或军用),只要当局能核查交易商品合规使用,该列入未经核实名单的公司就有望从名单上解除。

中国积极推动生物技术恐怕也有自身的苦衷。早在中国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就已将生物技术纳入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全国14亿人口对医药需求非常高。按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数量的10%为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去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占总人口的18.9%。按照目前趋势判断,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超过30%。老龄化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人民对健康需求增长是中国如今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整体的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进一步完善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符合当下中国迫切要求,尤其在爆发新冠疫情之后更显得特别重要。

种种迹象显示,美中紧张关系不见缓和,两国在多个领域相互对抗和竞争激起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生物技术也成为两国续贸易战和科技战之后又一个扩大的新战场。

Friday, September 16, 2022

季报分析 | EWINT 3Q22业绩探讨

EWINT在最新业绩表现依旧没能获得改善,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踩雷了,尤其是联营公司持续陷入赤字,从首季亏损398万令吉扩大至3695万令吉。根据管理层的解释,这主要归咎于Kew Bridge的先建后租项目扩建工程带来较高的建筑成本造成项目赚幅重新调整。另外,销售额也按年骤降72.9%至3450万令吉,因为澳洲的产业项目如West Village和Yarra One都已在上个财年交付,使得本财年交付数量大幅度减少,业绩也因此受到影响。虽然如此,公司总裁兼总执行长拿督张良成却乐观看待未来展望,因为截至8月杪为止,公司的产业销售和预售高达20亿9000万令吉,是自2018年财政年后的最高纪录,而Embassy Gardens和London City Island两大项目销售比重最高,分别取得6亿2500万令吉和3亿4500万令吉,至于新推出的项目New Road Triangle也受到市场欢迎,仅在8月份就取得了2亿6800万令吉。随着首10个月的销售加上预售就已经超过20亿令吉,提前达到企业所设定的20亿目标,这也让管理层对未来相当有信心,并认为在接下来的两年之内有望转化为更高现金来再投资于未来项目以及派发股息来回馈股东。

如果仅是看EWINT的损益表,似乎会觉得公司表现惨不忍睹,可是继续看下去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却又不是那么的差。EWINT的负债与股权比率从2021年10月31日的0.20倍成功改善至今年7月31日的0.07倍,因为公司在今年首9个月就从联营公司收到3亿2855万令吉,并利用这笔资金来还债将近6亿6335万令吉。因此公司债务从2021年10月31日的9亿令吉下降至今年7月31日的5亿1075万令吉,足足减少了43.3%!从公司给出的数据显示,基本上以英镑融资的外债都已经还清了,剩下的债务主要是本币计价的回教中期票据。而债务迅速下降也帮助公司的利息支出从去年首9个月的4374万令吉减少至今年同期的3341万令吉,减缓利率上升的融资成本。随着联营公司的现金流已经获得改善并有能力缴还EWINT借款,管理层就估计公司在2023财政年初能够转为净现金状况。

英国的全国平均房价在8月份再次飙升,平均房价为294,260英镑,比7月上涨0.4%再创历史新高,但与前几个月出现的房价增速相比,涨幅相对放缓。业内人士就警告,夏季英国经济形势恶化以及能源账单的上升可能会让购屋者更加谨慎。物价飙涨危机已经全面侵入英国家庭的每一个生活层面,在利率上升和房价上涨之际,将使更多买家无法负担得起房产。尽管有房市降温的警告,但很少有分析师预计房价会在短期内暴跌,甚至预测房价可能会从市场上的新房供应紧缩中获得一些支撑。EWINT表示市场依然充满挑战,供应链中断、建设时间延长、完工延迟、价格飙涨以及成本增加等皆造成公司在英国的数个项目赚幅受到影响,因为成本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越了房产价格增长。此外,供应链问题将继续加剧成本压力和拖慢建筑工程进展,继而推高整体房产发展成本,而且,升息或将进一步扩大成本高涨和房价增长之前的差距。实际上,这也反映在EWINT的未入账销售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6亿3700万令吉放缓至本季的9亿4900万令吉,上述提及的新销售极有可能需要更久时间才会转为收入和现金流。

高盛集团预计英国经济将在今年末季陷入衰退,而随着能源成本飙升,明年英国经济有出现大幅度萎缩的风险,GDP可能会收缩3.4%。然而,经济衰退疑虑不太可能阻止英国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英国央行在8月份初就已经将利率提高50基点至1.75%,为27年来最大规模的加息。虽然英国通膨率已经从7月的10.1%回落至8月份的9.9%,但是通膨指数仍然高得令人不安,有专家就预测,至2023年初英国的年度通胀率可能达到15%峰值,因此投资者押注央行还会继续加息抑制通胀,官方利率预计还会上升至今年年底至少3%。英国第3位女首相特拉斯刚上任就率先宣布首项重大政策,向国会提出家户能源费用上限一年不超过2500英镑的计划,并为企业提供同等规模担保长达6个月,实施两年直至2024年,这项补助计划预算可能高达1500亿英镑。一般家庭可因能源费用冻涨而受惠,平均一年省下1000英镑。此外,特拉斯也主张通过减税改革来重振经济增长,承诺取消对大公司增加企业税的计划并取消对工人和雇主征收的工资税。然而,一揽子计划的规模却可能吓坏了市场与投资者,因为英国的公共财政仍然受到政府巨大的新冠疫情支出拖累,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将近95%,高于新冠大流行之前的约80%,这也让英镑兑美元的表现比大多数其他主要货币都要差,今年来汇率就已经贬值了15%。

未来EWINT的业务表现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英国是否能够克服经济挑战和压制通胀,因为房地产业在历来的宏观经济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的经济繁荣或衰退都与房产有关。而资金流动性收紧和激进加息动作,可能打击英国经济,进一步影响到房产的投资情绪以及购屋者的负担能力。

Sunday, September 11, 2022

大马的外汇储备

根据国家银行最新数据,大马的国际储备从8月15日的1109亿美元跌至8月30日的1082亿美元,当中外汇储备就从985亿美元减少至961亿美元。适逢这段期间在强势美元和金融环境收紧的情况之下,令吉兑美元突破4.50大关,写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24年最低水平。然而在当年9月随着大马落实令吉与美元挂钩在3.80水平后,我国的国际储备成功从最低逾200亿美元回升至260亿美元,随后经济与市场逐步恢复和改善,我国进入快速成长轨道,尤其摆脱2008年美国次贷风暴后,2010至2017年的年均GDP增长都维持在5%左右,其中在2011至2013年期间,我国的国际储备水平轻松超越1300亿美元,而令吉更是走势强劲,兑换1美元只需3.00至3.20令吉,无怪乎有些商家和人民都会怀念起当年在第六任首相执政期间的美好日子。来到今日,虽然我国的贸易持续呈上升势头,7月对比同期增长39.8%至2526亿令吉,主要归功于需求强劲的半导体产品和大宗商品(石油、天然气和油棕等),然而进口增幅达41.9%却比出口的38.0%增长率还更高,主要是工业运输设备以及用于家庭消费的加工食品和饮料进口增加。不过整体而言,今年首7个月的贸易额对比同期增长29.9%至1兆令吉,贸易顺差更是攀升7.4%至1385亿令吉,无论贸易、出口、进口和净顺差均录得期间最高值。虽然令吉贬值有利于出口,但却造成进口成本变贵,也是7月份通膨率加速至4.4%的原因,尤其食品通胀按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9%。马来西亚并不像泰国或越南等有能力做到自供自足,我们依然需要进口大约70%的粮食,自俄乌战争爆发推高粮食和化肥价格后,更是暴露出了国家粮食供应安全的脆弱性问题,而在令吉疲软的情况之下,输入性通胀严重侵蚀了企业和人民的购买力。

马来西亚是幸运的,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加上电子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是在疫情期间得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火车头。然而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我国也不可避免与其他区域国家一样,货币不断走跌,对比去年底令吉兑美元就已经贬值了8%,不过我却更加相信国行也在不断抛售外汇储备来捍卫令吉抵御美元涨势,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贸易顺差增加的情况之下,国际储备却反而一直在下跌,整整8个月时间就减少了87亿美元!毕竟,国行一直到今年5月才开启加息周期来扶持令吉汇率以抑制通膨肆虐,然而在我国升息幅度不大可能比美国更加激进的情况之下,动用国际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是更为可取的替代手段,虽然无法阻止令吉跌势,但却能延缓令吉突然暴跌的情况出现,进而避开金融市场恶化的更糟局面。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国债务与GDP比例低于70%,但是以外币计算的贷款仅少于3%而已。换言之,即使令吉不断走贬和美国激进升息,我国受到货币波动影响偿款能力的冲击较小。

马来西亚经济结构多元化、完善的基础设备和获得外资青睐的良好经商环境,都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国际收支保持平稳也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积累,使大马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冲击的风险。然而随着美联储誓言加息抗通胀的立场坚决形成美元汇率一币独强,导致资金回流美国和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大马也无法独善其身。虽然如此,我国今年次季GDP增长8.9%优于预期,经济学家也预计第三季也可能保持稳健成长,今年有望实现5.3%至6.3%的GDP增长率。另一方面,就业状况依旧强劲,7月份的失业率录得3.7%接近疫情前水平,都让国行更有底气在专注于升息的同时不至于打击经济复苏的进展,毕竟无论是任何一国的货币政策,物价稳定充分就业都是全球大多数央行在宏观经济方面的两大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