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6, 2023

大马、美国、欧盟纷纷加息,对抗通膨之路远未结束

国家银行在5月3月的货币政策会议结束后意外宣布加息25基点至3%,将隔月政策利率 (OPR) 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行认为,续2022年取得强劲成长 (8.7%) 后,今年首季的经济活动将进一步扩张,失业率下降以及劳动力市场大为改善,而家庭支出保持弹性,游客人数预计回升(尤其是中国开放边境后)也将提振旅游相关活动。此外,国内逐步开展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也将进一步支持投资活动。然而,虽然整体通膨持续放缓,惟核心通膨却依然处在高于历史平均的水平(3月份维持在3.8%)。我国去年GDP取得8.7%的增长率,预计今年会放缓至4至5%增长,但对比欧美国家经济增长还是相对的高,因此在考量到国内经济持续成长之下,国行这次的升息动机主要还是聚焦在管理通膨风险,鼓励人民多储蓄减少开销,进而减缓通膨压力,毕竟实施加息有延迟效应,接下来国行拥有充裕的时间来观察和评估经济与市场数据。较早前有消息传出,政府准备在下半年逐步调整燃油补贴体制,而内阁也将商议最低薪金制,可能为今年下半年的通膨潜在上升埋下伏笔。因此,这一次的国行升息其实更像是采取先发制人策略,为日后利率调整保留弹性。

美联储一如外界预期,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宣布加息25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到5至5.25%的区间,为2007年以来最高。这也是自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10次加息,累积加息幅度高达500个基点,也是造成近来美国接连几间银行破产的主要导火索。美联储发表声明,继续强调美国银行体系健全且富有弹性,并持续高度关注通胀风险。美联储在这一次的会议声明删掉了上次声明中出现的一句话:“委员会预计一些额外的政策收缩可能是合适的”,因此市场预计认为美联储将在6月份议息会议上暂停加息。但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没有把话说死,因为要实现通膨率降至2%的目标显然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然而摆在眼前最迫切的危机是美国有可能在一个月之内触及债务上限,如果国会不抓紧时间采取行动,一旦陷入债务违约将会损害美国经济甚至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动荡。中国和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今年以来纷纷减持美债,中国和部分国家更是展开去美元化动作,开始采用自家货币支付结算机制,就是为了减少持有美元所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以及降低交易成本。

欧洲央行在本周的会议也宣布升息25基点至3.25%,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与美联储不同的是,欧洲央行表示将继续提高利率,直到通膨受到控制,因为调查显示,对抗物价上涨的斗争远未结束。虽然自去年7月以来,欧洲央行的累积加息幅度达375基点,不过4月份的核心通膨率为5.6%,距离2%的通膨率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因此欧盟的升息周期依然还没结束。欧盟在2022年的GDP增长为3.6%,优于预期。原本以为俄乌战争爆发造成的能源供应紧张造成通膨居高不下给欧盟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然而异常温暖的气候缓解了能源危机,同时欧盟多国财政支持力度也加大,欧盟经济因此得以避免陷入衰退,但是目前许多欧盟成员国处于经济零增长的停滞状态,并没有摆脱经济衰退的风险,前景一片黯淡。今年首季欧盟GDP按年成长仅0.3%,经济火车头德国更是下降0.1%,显然持续的高通胀造成消费低迷是拖累欧洲增长的重要原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就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将会从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中逐步复苏,中国经济在重新开放后正在强劲反弹,供应链瓶颈也正在缓解,与此同时,大多数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的效应将开始显现,通膨将逐渐回归至目标水平,因此预测今年全球GDP增长率为2.8%。然而各国经济复苏之路并不一致,IMF认为今年的经济放缓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元区和英国,而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正在加快。然而,金融体系的脆弱和不稳定、全球央行货币政策的大幅收紧对市场和经济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核心通膨比预期中更加粘性,已经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货币政策紧缩能够抑制投资和消费过热,但是如果财政政策也能进一步配合,使经济活动降温进而更快的达成通膨目标,更有助于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并且重建各界亟需的财政缓冲和恢复市场信心。

大马、美国和欧盟,或因各自本身问题或弱点而不能全力专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不公课题。大马因6州选举将近,似乎放缓了政府搞好经济和推动结构性改革的进度;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围堵中国,并在台海和南海制造地缘政治升温来扩增军事威慑力;欧盟国家则因受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影响以及对中策略并不一致,在维持团结力量方面依然有诸多摩擦,如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问中国后提出的欧洲需要战略自主论述就引发了很多争议。然而对平民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基本要求其实很简单:拥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赚来的收入可以应付日常开销,吃得饱住得好,以及生活过得有意义和幸福。压制高通胀之路,显然不能只是仅仅依靠央行的加息动作就能简单解决问题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